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教育研究 >> 书评  

《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作者:王善迈   2018年03月05日


                      《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2018年第1期)

                                    王善迈

  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财政资助制度,以缓解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同时,高校学生资助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带领她的学术团队,专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20年,《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1997—20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一书正是沈红教授和其团队长期研究的结晶,是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佳作。

  该书系统深入地论证了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问题。学生资助始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本分担又基于高等教育服务的性质。作者运用萨缪尔森创立的公共产品理论,明确界定高等教育服务的性质为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其成本应由政府和受教育者共担。然后,清晰概括出高等教育成本的特征和结构,并运用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对有争议的公立高校学费的性质给出了独立且明确的判断,属成本分担而非服务价格,并对学费确定的依据和实践困境做了深入的分析。在以上基础上,作者对学生资助的多元主体、客体即贫困生的认定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从而为学生资助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该书研究并设计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中国居民收入和财产不公开的条件下,贫困生认定成为学生资助实践中的难题,如生源地政府证明、同辈团体识别、校园卡消费核定等,单方面均难以精准认定。作者在国内首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型,并在校本学校进行了试验验证。贫困生认定后就是资助的提供,始于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政策性非商业性无抵押贷款,在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时,贷款成本高,回收风险大,导致银行惜贷。该书分析了学生贷款违约的主要因素,设计了还本付息的期限和优惠等,还比较了校园地和生源地两种助学贷款模式,首次提出因人而异的“弹性学费+固定资助”和“固定学费+弹性补助”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该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产生的效应给出了开拓性评价。制度和政策评价是其制定和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目前的短板。作者对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进行的多维效应评价成为此书的一大亮点,其中对学生贷款的财政效率、社会经济效应、伦理价值和政策效应,对学生资助产生的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和培养质量等效应,均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论证,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本人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必将对我国学生资助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生资助制度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