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斌、杜育红:自由流动与政策干预:农村教师生源质量

时间:2024-12-27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浏览量:1358 【 浏览字体: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农村[1]学校基本实现了教师供给渠道多元化,农村教师数量整体得到了保障。小学生师比由2000年的22.69∶1下降到2021年的15.36∶1,初中生师比由2000年的19.73∶1下降到2021年的12.43∶1。[2]在教师数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特别是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成为新时代振兴农村教育必须要直面的问题。过去一个时期,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那么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现有政策干预力度够不够?以及如何保障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一、21世纪以来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师生源质量特别是农村教师生源质量备受关注,几乎每一个有关教师教育的重要文件都对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到2025年,师范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直接吸引优秀生源从事农村教师工作的政策。2004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简称“农村硕师计划”)并规定,愿意到指定区县农村学校服务三年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一计划旨在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06年5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计划”),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的新规定。2007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简称免﹝公﹞费师范生项目),之后有数十个省份相继实施了地方免(公)费师范生计划[3]。免(公)费师范生项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上大学缴纳学费以来第一个定向培养本科师范生的计划。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免(公)费师范生的基层服务年限由十年缩短为六年,这有利于提高免(公)费师范生的毕业履约率。2020年,北师大推出了“志远计划”,这是新时代由高校率先发起的一项本科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2021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之后各省也陆续启动地方层面的“优师计划”,本质上,上述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都是为了直接吸引优质生源从事农村教育。

在国家如此重视的背景下,政策实施效果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政策效果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用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农村教师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师生生源质量较高,中师生的中考成绩常被用作评价中师生生源质量的主要指标[4],受此启发,本文以高考成绩作为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代理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均为行政数据,行政数据具有样本量大、准确性高、代表性好、缺失值相对较少等优势。[5]通过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等途径,本研究收集整理了2007-2018年全国各省分文理的高考成绩分布表,即一分一段表,并结合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数据和《中国教育考试年鉴》等资料,对没有完全公布的一分一秒成绩表进行了插补。

借助Python,本研究从中国教育在线[6]、新浪高考网[7]、高考网⑥等多个网站,爬取了2007-2018年全国247所师范院校490个专业分省的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以及录取批次线,并借助各省教育考试院出版的《报考指南》等相关书籍、各大学的本科招生网站,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缺失值进行了查补,最终形成“大学所在省份-生源地省份-大学录取年份-考生类别-高校名称-专业名称-专业录取平均分(或最低分)”层面的观测值2580979个。

(二)核心概念与方法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基于全国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师范专业毕业生和省属一般本专科院校毕业生占农村教师的比例均超过八成[8];2022年,“211”及“985”高校毕业生占农村教师的比例不足2%[9]。可见,生源质量不高的省属一般本专科院校师范生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省属一般本专科师范院校师范生生源质量的变化,间接评价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系列旨在提升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政策的效果。

由于官方没有给出明确的师范院校名单,本研究根据软科、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确定了247所师范院校的名单。考虑到每所师范院校对师范专业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各省属一般本专科师范院校本科招生网(或教务处网站)认定的师范专业作为本研究最终使用的师范专业。由于艺术和体育类专业给出的高考投档分是高考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考试成绩的加权值,该值与普通考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差甚远,所以本研究的分析不包括艺术和体育类相关专业。

长期以来,各省每年高考并非都使用同一套试卷,而且实行分省阅卷、分省录取制度,这使得简单比较原始高考分数的意义大打折扣。因此,本研究选择不受原始分数大小影响的高考成绩百分等级来定义农村教师生源质量。高考成绩百分等级具有跨省跨年可比的特点,该指标在涉及我国高考的研究中已有使用[10]。高考成绩百分等级的定义如下:

Lb为该分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i为组距;X为原始高考成绩;f为该分数所在组的频数;Fb为小于Lb的各组频数之和;p表示百分等级;p的大小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表示生源质量越高。利用这一指标,可以为每一个师范专业生成“大学所在省份-生源地省份-大学录取年份-考生类别-高校名称-师范专业名称-高考成绩百分等级”的重复截面数据。例如“北京市-山东省-2009年-理工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9932”,这意味着2009年北师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山东省录取了高考成绩排名前0.68%[11]的理工类考生。

(三)研究发现

图1表明,从2007到2018年,我国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总体较高,最低时位于前37%[12],表明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干预政策是有效的,对于兜住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底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年间,农村教师生源质量从前16%下降到了前37%左右,下降了大约21个百分点。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一系列政策的强有力干预,农村教师生源质量下降幅度可能更大、总体水平可能更低,从这个意义来讲,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功不可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源质量持续下滑也说明政策干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以切实扭转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持续下降的趋势。由于2011年以前专科院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2011年及以前实际的农村教师生源质量可能并不及图中所示的水平。不过,即使从2011年开始算起,我国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下降的。

图2表明,毕业于不同层次师范院校的农村教师,其生源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层次越低,生源质量下降越大,波动性也更大。具体来看,省属一般本科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与省属专科师范院校生源质量有较大差距,且后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专科师范院校多数年份只录取了高考成绩为后50%甚至后35%的学生。

图3表明,农村教师生源质量存在较大的文、理科差异,包括数理化生在内的理科农村教师生源质量明显低于文科农村教师生源质量,且前者仍存在进一步下滑的倾向,其中,数学科目农村教师的生源质量长期处于九大科目的最低水平。这显然与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视科学教育的精神相悖,不利于实现“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国家亟须的拔尖创新人才。上述发现佐证了“国优计划”出台的及时性和必要性,也说明改善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政策干预力度,特别是吸引优秀理科生的政策干预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大。

三、当前影响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自由流动和政策干预力度

影响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总的可以分为市场经济下人口自由流动和提升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政策干预力度。

(一)人口自由流动与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前景

从劳动力要素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方兴未艾。一方面,人口集聚趋势明显加快且没有停止的迹象。从2012到2017年,全国城区常住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1个[13];从2017到2022年,这一指标的增幅是4个[14]。后者的增速是前者的4倍。同时,根据社科院的预测,到203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至80%[15],意味着当前65.2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有大约15%的提升空间[16]。另一方面,省内形成了由乡村到区县、由区县到地市、由地市到省会的人口迁移图景。就教育而言,父母到城镇地区陪读[17],或直接送孩子在市区、省会城市上学已不是新闻[18]。同时,省际的人口和经济区域化趋势非常明显。2021年全国夜间灯光最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辽中南、环渤海、山东半岛、长三角、闽浙粤沿海、成渝等区域,且亮光面积相比五年前明显扩大、亮灯点位明显增加,整体呈团块状分布。[19]

“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实行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意味着生产要素会进一步向城镇、发达区域集聚,城市落户限制会越来越少,人口自由流动会越来越频繁,人口向城市流动且高度集聚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教育自然也很难背离这一时代趋势,城市对教师、学生的吸引力将有增无减。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人口向城市集聚势必带来县中进一步塌陷、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教育的问题,农村教育大概率将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但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验表明,市场是手段,不是目的,当市场无法实现我们的目标时,就要设计制度来实现我们的目标。过去二十余年国家实行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帮扶和振兴农村教育的种种举措就是人为设计的、弥补市场缺陷的制度,这些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与人口流动趋势相反的逆向工程。

(二)城乡区域差距与政策干预力度

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学校能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农村教育能否振兴、城乡区域多大程度上协调发展,以及能否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提升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政策干预力度。从逻辑上来讲,城乡区域差距越大,政策干预力度也应该相应增大;城乡区域差距越小,政策干预力度则可以适当减弱。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区域差异相对较小。1978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元和134元,二者相差209元,[20]且人口跨区域跨城乡大规模流动的现象还不是十分普遍,但国家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中师,以及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给出了提供城市户口和编制、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中师毕业后包当干部等甚至令城市学生都羡慕的、极具吸引力的优惠举措[21]。可以说,不论以国家当时的综合国力,还是政策对个人的吸引力而言,中师政策的力度都是空前的。

今天中国的城乡区域差距明显更大。2021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357元和3143元,二者相差3214元,[22]是80年代的15倍。同时,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度集聚的趋势极大增强,且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没有停止的迹象。因此,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育中来,政策干预的力度应该更大,政策吸引力应该足够强,至少要超过80年代的水平。毕竟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人口要素持续向城市集聚的背景下,城乡教师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的,优秀教师的可达性是由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决定的[23]。具有相当力度的政策干预才能对冲市场提供的强大激励,优秀人才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四、面向2035:新时代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尽管人口自由流动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但不论从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还是其他角度来看,农村教育不会也不能消失[24]。因此,在人口流动愈发便利的今天,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农村教师队伍、加入到振兴农村教育中来,实现政策干预与人口向城市集聚之间的平衡,是有识之士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优师计划”是新时代一项标志性的旨在提升农村教师生源质量的干预政策。自2021年起,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每年为最后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培养一万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并采用“省来县去”的定向培养模式,即毕业生必须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的指定区县任教。很显然,毕业去向指定到区县更有利于为农村学校补充师资,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费师范生项目中出现的“下不去”的问题②,但这也对毕业生履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眼界大开、领略过城市繁华与便捷,特别是大学四年就读于大都市的毕业生而言,履行承诺,坚守初心,回到相对落后的农村任教,且长达六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25年全国将迎来“优师计划”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何尽可能提高毕业生的履约率,确保上万名优秀师范生真正做到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造福一方学子是下一步优化和完善“优师计划”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深化招生改革。各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向高中生宣讲农村教师的先进感人事迹,使莘莘学子深刻体会到农村教育事业的神圣与崇高,从学生时代起就帮助其树立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增强其投身农村教育的动力。同时,要设立单独招生渠道,建立不以高考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选拔机制,形成全方位考察、多方面审视的选拔考核方式。增加面试环节,利用农村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组成的面试小组,从申请者乡土经验、家庭经济背景、课堂教学试讲表现、关心关爱学生、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乡土情怀与教育情怀等方面,重点考察其是否适合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选拔适教、乐教、爱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重点关注有较多乡土经验的优秀学子[25],以尽可能提高毕业生的履约率。

第二,优化职后培养模式。远离发达地区办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多少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职后发展空间是“优师计划”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服务期内,应始终保持“优师计划”毕业生与毕业院校的紧密联系,为其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培训交流机会,使其紧跟和掌握最新的国内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与一流教育理念,形成服务期越长、支持政策越久,且支持力度随服务期限的增加而动态累进增加的长期激励模式,形成只要积极上进、勤奋好学、愿意服务农村教育,那么国家、当地政府、毕业院校和一流师范院校的支持政策就始终不中断且支持范围越来越全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体制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为优秀人才继续深造、充电学习提供指标单列、费用减免等激励和支持。

第三,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优师毕业生开阔眼界后到农村任教,难免存在一定落差。放弃在发达地区发展的机会选择服务农村教育,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值得肯定。所以,为服务农村教育的“优师计划”毕业生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持续优化农村教师工资结构,工资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不利条件带来的影响[26],要建立看得见、有得盼、清晰明了的待遇保障机制,形成扎根农村时间越长激励越大、越是艰苦激励越大的梯度补偿机制,从待遇上增强优秀人才的获得感。同时,按照贡献大小和服务年限,为长期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开辟就医、出行、旅游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绿色服务通道,增强农村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村教师、礼赞农村教师的浓厚氛围。

 

来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年第5期

作者 | 郭艳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