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智: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学习时报》
2025-04-16
李永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建:芬兰义务教育上延至高中阶段的政策分析
《比较教育学报》
2025-04-15

摘要:芬兰义务教育以“公平和质量并行”享誉世界,2021年8月,芬兰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结束年龄从16岁提高到18岁,即义务教育从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延伸至中等教育(高中),旨在提高芬兰人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减少学习差距,提高就业率。法案明确和规范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对象、免费项目、学习路径、指导与监督等事项,通过完善治理机制、加强指导支持、落实经费预算和开展系统监测等措施,确保延长义务教育法案有效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变化对所有人尤其是边缘群体有重大影响,实施效果明显但成本高昂。在有效发挥法律工具强制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基础教育的奠定作用,积极拓宽高中教育和学习路径,增加教育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益并行,应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挑战。芬兰的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或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高中阶段教育政策分析

王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
刘友棚、洪秀敏:人机交互技术辅助儿童发展评估:现状、特征与展望
《中国考试》
2025-04-10

摘要:探索人机交互辅助儿童发展评估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当前,以触屏设备和类人型机器人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被应用于辅助儿童发展评估,它们通过创设基于游戏的评估情境、即时给予儿童积极性反馈、模拟真实的社交互动行为、监测儿童情绪反应以及自动记录评估数据等方式,强化了儿童发展评估的游戏趣味性、具身互动性、真实属性以及便捷高效等特征。面向未来,应积极推动人机交互与儿童发展评估的深度融合,借助人机交互技术探索个性化评估、实施纵向性评估、推进多模态评估,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更为精准、适宜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人机交互;儿童发展评估;数字化评估;教育评价改革

刘友棚、洪秀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于素梅、王晓燕:“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体育学刊》
2025-04-08

摘要:“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中小学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于素梅、王晓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毅飞: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4-03

摘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良好,具体呈现出生态知识“广而不精”、生态情感“积极正面”、生态意识“向上向好”、生态行为“知行疏离”的特点。同时,存在“城乡不均”和“学段倒挂”的现象。未来,要聚焦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薄弱环节,从制度设计、培育方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学段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探索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建设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生态。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生态知识;生态情感;生态意识;生态行为

马毅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永智: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
2025-04-02
李永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烽:教师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变者
《中小学管理》
2025-04-01

摘要:AI大模型的普及必然推动教育范式变革,其核心变革方向包括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重构,从“知识传递”到“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升级,从“封闭课堂”到“无边界学习”的教育生态进化,从“师生互动”到“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转型。教师角色将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唤醒灵魂、点燃思想、陪伴成长,教师职能将向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方向演进。数字素养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使用AI的高阶能力成为教师的关键能力,如何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成为重塑教师专业价值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无边界学习;数字素养

王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纾:高职人才培养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逻辑、定位与路向
《职业技术教育》
2025-03-27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选择。从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具备参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破解高职人才培养在定位、布局和机制上存在的现实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三方面统筹综合改革和试点推进,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明确定位,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属性;面向创新,深化高职院校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多元协同,优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王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