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富:论我国教育法典立法路径的学理争议与制度抉择
《中国高教研究》
2024-08-26

摘要:立法路径是法典编撰的本源性问题,教育法典的立法路径是教育法典编撰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法典的立法路径主要研究教育法典的立法定位、立法模式、立法主线等重要问题。教育法典的立法定位宜为领域法典,具有法律主体的集合性、法律关系的复杂化、法律责任的领域化、调整范围的扩容性、跨部门的复合性五要素。教育法典的立法模式应为建构型实质编撰,以教育规范与教育结构互动关系,建构新型的教育法典。教育法典的立法主线当为教育领域关系,根据教育领域关系要素齐备说作为教育法典立法体例的设计依据。

关键词:教育法典;立法路径;领域法典;实质编撰;领域关系

胡印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标准与教育法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宗诚等: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研究与分析——基于《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2024-08-26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事关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衡量高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因子分析法,从人才培养投入、过程、产出3个维度,构建涵盖10项二级指标和34项三级指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份的1367所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现象;各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省份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提出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即:加强东中西部协作、促进资源流动与共享;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成果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质量评价

宗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蔷蔷等: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学前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2024-08-19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建设教育强国征途中的重要一环。世界范围内有较多国家通过保障入园率、实施学前免费或义务教育、增加财政性学前教育支出、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教育支出比例、科学配置师幼比、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学历要求、实施数字教育等措施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发现,我国学前教育与15个教育强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应坚持公益普惠属性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以减轻家长负担,改善幼儿园教师工作条件并提升其专业水平,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教育强国;学前教育;国际比较;数字教育

孙蔷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雯等:全球教育数字化政策的偏好与启示——基于101份文件的政策主题与工具二维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08-19

摘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利用Nvivo12软件对65份教育数字化国内政策文件和36份国外政策文件从政策主题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教育数字化政策主题因发展水平和教育公平的理念不同有明显差异,优质普惠是我国教育数字化突出特色,试点改革是我国特有治理策略,重视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素养成为国内外普遍趋势。能力建设型工具是国内外使用频率最高的政策工具,国家文化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指令型、激励型、倡导型和学习型等政策工具的使用。建议我国加强制定教育数字化的短期专项规划和统一行动指南,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推进,从初期指令型工具占比较高,逐步转向以激励型和倡导型工具为主的政策。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国际政策;比较研究

王雯
王学男、李永智: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电化教育研究》
2024-08-19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引发关注,教育领域似乎是受其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的领域之一。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当前存在高估短期效果、低估长远效果的倾向。研究从唯物史观视角,分阶段概括梳理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其发展水平和技术限度,判断其与人类智慧仍有本质差别,特别是在高阶认知和社会情感方面。研究基于理性质疑的态度,发现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在结构对比、逻辑对比、符号编码、内容分析、交互机理和培养模式六个主要方面存在同构性逻辑,并对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清晰的认知和判断。研究建议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直接且关键的问题切入,以人工智能撬动教育变革。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构性逻辑;教育变革;技术限度;教育应对

王学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时春、郝志军:课程综合化的内涵演进、育人追求与操作路径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8-09

摘要: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人类对课程育人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反映了课程综合化内涵的不断演进。我国当前课程综合化的育人追求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为整体育人、综合育人和个性化育人。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来看,课程综合化主要有三种取向:基于知识的关联与统合实现课程综合化、基于经验的分化与重组实现课程综合化、基于社会生活的整合与意义建构实现课程综合化。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课程形式为课程综合化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

关键词:课程综合化;课程育人;整体育人;综合育人

宋时春、郝志军
宋时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郝志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晓磊等:文凭机制的底层逻辑与改革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08-09

摘要:文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凭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强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文化资本,经历了三次价值转变,即证明的价值、交换的价值和筛选的价值。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凭数量的累积效应促使文凭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影响着教育、人才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凭溢价效应固化了人们“文凭至上”的文化心理;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了“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教育系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完全适配助推了文凭机制的扩张。立足强国建设需要,深化文凭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改变“重普轻职”的普遍认知,实现从文凭社会转向技能社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补偿市场机制依赖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失衡;改进人才选拔模式,构建人才精准匹配使用机制。

关键词:文凭价值;文凭社会;文凭机制;唯文凭;底层逻辑;研究生教育

黄晓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红恩:整全育人视域下校园欺凌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进路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4-08-09

摘要:整全育人强调人的发展的完整性、统一性,追求各种教育影响在共时和历时层面的一致性,注重提出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系统行动方案。在校园欺凌治理中自觉运用整全育人理念,能够在学校建成一体化的欺凌预防与干预系统,提升校园欺凌治理有效性。整全育人视域中的校园欺凌治理,要求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建立遵循平等对话原则的学生管理共同体及校园欺凌治理共同体,确定价值观建构与社交行为规范相统一的校园欺凌治理目标,将校园欺凌治理的教育任务落实到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构建等学校教育各环节中,建立正面行为激励与欺凌行为惩戒相结合的立体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整全育人;校园欺凌;治理逻辑;实践进路

李红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