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智、孙蔷蔷:人工智能与幼儿大脑教育开发
《教育研究》
2025-04-29

摘要:随着大语言模型主导的人工智能技术展现惊人涌现能力,推动世界步入智能时代,势必重新划分人类与人造工具的能力边界,重新定义幼儿大脑教育开发目标。智能时代的幼儿大脑教育开发,应尊重幼儿大脑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开发与人工智能互补的人脑优势领域,顺应社会变革需求,培养人机协同能力;通过刺激感官的物质环境、尊重接纳的精神氛围、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学习、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等,加强幼儿大脑的教育开发,适应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我们在关注大语言模型打开人工智能广泛深入应用空间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大语言模型技术本质是基于大数据的概率拟合系统,在能耗效率和认知深度上与人脑存在数量级差距,难以支撑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水平。未来人工智能若想接近人类水平,较为可能的路径是学习幼儿大脑通过多模态互动感知构建世界模型的能力。因此,研究幼儿大脑的教育开发,对人工智能技术真正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工智能;幼儿大脑;教育开发

李永智、孙蔷蔷
李永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蔷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宗诚、曾凤括: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美育浸润的时代要求、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
《德育与心理》
2025-04-24

摘要:美育通过“润物细无声”、动之以情的方式达到以美引善的目的,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强国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依托文化的自信自觉,要求做好美育的传承与弘扬;结合职业的要素要点,要求优化美育的设计与统筹;立足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大势,要求完善美育的体系与标准。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美育浸润取得一定成效,战略地位得以巩固、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美育工作尚未形成系统脉络、美育环境尚不优化、不注重品牌建设、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引进等问题。未来高职院校需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美育浸润:构建“全方位”美育生态,形成立体交互式美育格局;打造“全环境”美育校园,构筑多维融合型美育空间;推进“全经典”美育浸润,形成本土特色化美育品牌;搭建“全场域”美育平台,打造现代智慧化美育智库。

关键词:教育强国;美育浸润;高职院校;立德树人

宗诚、曾凤括
宗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凤括,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牛楠森:中国大学附属学校发展历史的逻辑分析
《教育科学研究》
2025-04-22

摘要: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为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办学模式提供类型参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席位确定、同名殊归、恃名而扩、自证其名四个阶段。在持续不断的变迁中,大学附属学校发展遵循着一套相对稳定的实践逻辑,包括发展驱动的时代逻辑、发展历程的辩证逻辑、发展模式的联合逻辑以及发展保障的专业逻辑。

关键词:大学附属学校;办学模式;发展历程;实践逻辑

牛楠森
《教育科学研究》
李永智: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学习时报》
2025-04-16
李永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建:芬兰义务教育上延至高中阶段的政策分析
《比较教育学报》
2025-04-15

摘要:芬兰义务教育以“公平和质量并行”享誉世界,2021年8月,芬兰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结束年龄从16岁提高到18岁,即义务教育从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延伸至中等教育(高中),旨在提高芬兰人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减少学习差距,提高就业率。法案明确和规范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对象、免费项目、学习路径、指导与监督等事项,通过完善治理机制、加强指导支持、落实经费预算和开展系统监测等措施,确保延长义务教育法案有效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变化对所有人尤其是边缘群体有重大影响,实施效果明显但成本高昂。在有效发挥法律工具强制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基础教育的奠定作用,积极拓宽高中教育和学习路径,增加教育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益并行,应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挑战。芬兰的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或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高中阶段教育政策分析

王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
刘友棚、洪秀敏:人机交互技术辅助儿童发展评估:现状、特征与展望
《中国考试》
2025-04-10

摘要:探索人机交互辅助儿童发展评估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当前,以触屏设备和类人型机器人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被应用于辅助儿童发展评估,它们通过创设基于游戏的评估情境、即时给予儿童积极性反馈、模拟真实的社交互动行为、监测儿童情绪反应以及自动记录评估数据等方式,强化了儿童发展评估的游戏趣味性、具身互动性、真实属性以及便捷高效等特征。面向未来,应积极推动人机交互与儿童发展评估的深度融合,借助人机交互技术探索个性化评估、实施纵向性评估、推进多模态评估,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更为精准、适宜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人机交互;儿童发展评估;数字化评估;教育评价改革

刘友棚、洪秀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于素梅、王晓燕:“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体育学刊》
2025-04-08

摘要:“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中小学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于素梅、王晓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毅飞: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4-03

摘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良好,具体呈现出生态知识“广而不精”、生态情感“积极正面”、生态意识“向上向好”、生态行为“知行疏离”的特点。同时,存在“城乡不均”和“学段倒挂”的现象。未来,要聚焦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薄弱环节,从制度设计、培育方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学段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探索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建设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生态。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生态知识;生态情感;生态意识;生态行为

马毅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