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启动实施以来,集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拓展教育应用场景,持续迭代升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迈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1]新阶段,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支撑性、驱动性、引领性作用愈发凸显,如何把教育数字化从“3C”到“3I”的理念创新转化为评价标准,引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升级,深化大规模创新性应用,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应用导向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标准研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社会的工业大规模生产,都是标准促进社会进步的生动实践。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包括平台功能要求、平台接入管理、资源内容审核、资源入库出库等,有效提升了平台功效,在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标准侧重于平台自身建设(如平台技术、功能、资源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缺少教育教学应用指引,尚未形成“建—用—评”一体化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应用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更是数字教育的底色。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正处于大规模创新性应用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研制以应用为导向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标准,实现以评促建、典型引路。为此,本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政策文本和实践进展,参照国际上开展政策评估常用的CIPP模型,研制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框架初稿;采用德尔菲法,邀请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15位专家,在线征询专家对标准框架的意见,经多轮次迭代形成一致意见;召开专家咨询会议,采取层次分析法,对一级、二级维度划分的适切性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了包括广泛联结、融合创新、机制保障、素养提升等4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维度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框架。
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数字化从“3C”到“3I”的理念创新,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包含35个观测点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体系(见表1)。第一,广泛联结维度,强调把各级各类平台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进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引导各方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汇聚教育应用服务,营造数字教育生态,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第二,融合创新维度,强调将融合创新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根本动力,深化常态应用,优化教育流程,支撑终身学习,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第三,机制保障维度,强调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组织统筹、督促激励和支撑保障水平,激活知识权益价值,创新学习成果认证,用机制力量驱动数字教育变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数字化发展行稳致远。第四,素养提升维度,聚焦数字意识、高阶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2],提升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素养水平,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表1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体系
一级维度 |
二级维度 |
观测点 |
广泛联结 |
平台接入 |
平台接入率、功能扩展度、用户注册率 |
资源汇聚 |
优质资源贡献度、社会资源协同度、资源应用覆盖率 |
|
应用集成 |
应用服务丰富度、应用服务共享度、应用生态达成度 |
|
融合创新 |
常态应用 |
场景落地度、应用普及率、教学交互度 |
流程优化 |
数据整合度、智能精准度、人技融合度 |
|
终身学习 |
全民覆盖率、个性化满足度、家校社协同度 |
|
机制保障 |
组织统筹 |
政策规划水平、跨部门协同度、标准规范完善度 |
督促激励 |
督促指导水平、知识权属激励水平、监测评估水平 |
|
支撑保障 |
经费支持力度、学习成果认证水平、安全保障能力 |
|
素养提升 |
学生素养 |
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阶思维水平、综合素质表现 |
教师素养 |
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教学法创新能力、数字伦理水平 |
|
管理者素养 |
数字化学习力、数字化领导力 |
三、基于标准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分析
2023年11月,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典型案例推荐遴选工作,共征集到来自全国的308个案例。依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经专家网评和会评,遴选出65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15个区域案例、45个学校案例和5个教师案例。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梳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成效,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正从“资源汇聚、有效赋能”迈向“数据驱动、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持续释放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倍增效应。
(一)以国家平台为牵引的数字教育资源有效聚合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广泛链接地方和学校平台,将原本散落于各处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路径,有效破解了优质资源少、平台建设散、信息孤岛多等突出问题。例如:上海市长宁区以“部—市—区—校”四级贯通为起点,以共建带动共享,建立了常态共享增值机制,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优质资源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输送,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低代码应用工具,通过线上研修工作室交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创新应用的模式与策略,提升了师生素养和教育质量;湖南省长沙市将“网络名师工作室”“资源建设基地校”等本地探索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深度整合,把地方平台资源建成国家平台资源的“蓄水池”,实现了央地协同发展、整体提升。
(二)以课堂转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创新加速演进
各地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超越传统教育资源库的功能定位,规模化实施混合教学,探索新型双师课堂、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并以平台学习成果认证倒逼学制、学分等机制创新,正在催生数字教育“元组织”形态[3]。例如:山东大学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组建混合教学班,形成了从课程到课程群、从学科到跨学科、从单点参与到多校联动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引领大学课堂的结构性变革;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破时空界限,与省内对口职校构建职业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协作网络,有力支撑了中高职一体化的长学制改革;山东省青岛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办学集团内部建立跨校区、年级、班级的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新型教学组织方式。
(三)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学校课程内容不断丰富
各地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突破传统学科课程边界,主动适应学生素养培育的时代要求,将数字素养、计算思维、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并通过主题微课、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等方式,推动学校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形态重塑。例如院湖北省宜昌市唐家湾中小学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班级群组功能,引导学生选学野素养课冶,结合易错题、健康倡议、安全提醒等主题担任野线上小先生冶,制作了一系列野小先生冶主题微课,以二维码方式上传和分享,让学生也能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角,并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和综合素质曰河北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综合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依托中小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源和高教平台中的野师范实习生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冶虚拟仿真实验,构建职前职后一体贯通课程,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专业学习不断线。
(四)以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数字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完善
各地围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规模化应用,不断丰富政策供给,强化专业力量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和运行机制,营造互联性、聚合性的生态优势[4]。例如院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中,不断强化野一官两员两师冶建设,形成了教育数字化专业队伍力量。其中,野一官冶是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野两员冶是校际应用协同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野两师冶是教育技术导师和技术名师,从制度层面保障区域教育数字化可持续发展。重庆市高新区发挥野大部制冶优势,以公共服务局整合教育、卫生、民政、文旅、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职能,提升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协调性,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纽带开展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
四、基于标准的国内外智慧教育平台可比性分析
回顾历史,每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出新型组织单元[5]。随着蒸汽机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传统以个体参与、分散经营为核心的家庭手工作坊不断萎缩,逐步产生了以机器生产、分工协作、规模经营为核心的工厂。作为工业时代的新型组织单元,工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有效满足了工业化发展要求。与之类似,大平台是数字时代的新型组织单元,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比如在经济领域,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标志性经济模式,对生产制造、供应物流、商贸消费、组织管理均产生颠覆性影响[6]。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需超越教育资源库、教育管理系统的单一定位,通过有效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数据等创新要素,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全流程再造的大平台。从全球视野看,许多国家都将教育数字化视为重大战略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了美国Coursera、EdX、可汗学院(Khan Academy)、Udemy和Udacity,英国FutureLearn和橡树全英学院(Oak National Academy,ONA),德国iversity,法国FUN-MOOC,俄罗斯Uchi.ru,新加坡学生学习空间(Student Learning Space,SLS),印度DIKSHA,爱尔兰国家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Hub,NRH),马来西亚DELIMa,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Learning Passport等代表性平台。本研究邀请6个优势研究团队,参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标准,对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上述15个代表性平台,在每个二级维度上1至5点评分,并计算各平台得分的均值。尽管个别平台的功能定位有差异,但在平台建设与教育应用方面具有可比性。此外,考虑到师生和管理者素养提升是一项长期发展目标,且可比证据较少,本研究重点从广泛联结、融合创新、机制保障3个维度的9个具体指标开展比较分析。
(一)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国际方位与比较分析
总体看,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正从全球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迈向资源应用高效集成、智能场景丰富多元、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大平台。其中,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平台接入、资源汇聚、应用集成和组织统筹四个指标上,处于野领跑冶位置曰在常态应用和终身学习方面处于野并跑冶位置曰在流程优化、督促激励和支撑保障等方面,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还存在差距,处于野跟跑冶位置。此外,美国Coursera、EdX、可汗学院等平台拥有明显先发优势,在资源汇聚、应用集成、常态应用、终身学习等方面表现出色。
从具体指标来看院在平台接入方面,印度DIKSHA平台覆盖148万所学校、2亿多学生,美国Coursera平台在全球拥有1.48亿注册用户,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亿,规模优势均较为明显。在资源汇聚方面,美国EdX、Coursera等平台汇聚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课程,资源质量较高曰美国Udemy平台依靠用户生成资源开设课程超过20万门,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拥有中小学资源8.8万条、高等教育慕课2.7万门、职业教育精品课超1万门,资源数量丰富。在应用集成方面,美国可汗学院拥有学习仪表盘、Khanmigo智能学伴、图书馆和游戏中心等丰富的应用服务曰新加坡SLS平台汇聚了250多个外部资源站点和应用工具,应用生态开放性强曰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了就业、考试、学位、留学等教育公共服务,应用服务集成化程度高。在常态应用方面,美国Coursera和可汗学院的落地场景广泛,与教育教学融合更深。在流程优化方面,美国可汗学院支撑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美国Udacity平台构建了编程接口、学习论坛和社交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学习管理系统。在终身学习方面,美国Udemy和英国FutureLearn平台均在生涯发展和技能提升领域发力,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在组织统筹方面,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新加坡SLS和马来西亚DELIMa平台均由政府集中规划建设,统一推进应用。在督促激励方面,美国可汗学院通过游戏化设计激发学习者的使用兴趣,美国Udemy建立课程收益分配机制激励资源开发。在支撑保障方面,美国Coursera、英国FutureLearn等平台拥有较完备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建设运行支撑良好。具体比较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二)基于国际比较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改进方向
与国外智慧教育平台相比,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具有超大资源规模、丰富应用场景等明显优势,为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战略支撑,但仍需聚焦野跟跑冶和野并跑冶领域精准发力,实现整体超越,为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图1国内外主要智慧教育平台比较分析
1.资源自主创生仍需强化
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数量丰富,但资源贡献的主体和方式比较单一。世界各大智慧教育平台普遍与各类知识生产和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立体多元的资源体系,汇聚多样化应用服务,呈现出从资源汇聚走向资源创生的发展新趋势[7]。一是构建资源应用汇聚网络。美国Coursera、EdX等平台与数百家高等教育机构联合,资源覆盖学科全面、谱系化程度高曰英国FutureLearn平台与大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教育科技企业合作,从教育系统外汇聚优质资源应用。二是打通平台协同发展渠道。美国Udacity所属的埃森哲(Accenture)集团与美国Coursera、英国FutureLearn等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全球竞争的生态优势曰德国iversity平台与全(Springer Nature)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双向互联互通。三是完善用户资源生成机制。美国Udemy平台提出野人人可以开设一门课程冶的理念,形成了开放式资源汇聚机制曰爱尔兰NRH平台完善内容审查和用户反馈流程,鼓励用户上传开放教育资源(OERs)。相比之下,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尚未形成协同开放的资源生态,存在资源结构不平衡、多样性不足、供给渠道单一、自主创生能力不强等问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智能交互水平有待提升
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促进人技融合,是流程优化维度的核心内涵。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已成为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大智慧教育平台均注重采集、分析和应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拓展多样化人机交互功能,探索实现无感知监测、自适应学习、多模态教学、多主体交互的人机协同教育,提升教学精准化和学习个性化水平[8]。例如:美国Udacity平台为用户提供可实时互动的视频课程,可即时开展弹窗问答、师生对话等学习交互;美国EdX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XPERT智能助教,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和个性化辅导;美国可汗学院开发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学伴Khanmigo,兼具教学辅导、学生数字画像等功能,支持学习状态跟踪、资源精准推送和人机互动对话;英国FutureLearn平台联合OpenAI开发了职业选择大模型FutureBot,帮助用户探索职业倾向和生涯决策,提供定制化成长方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备授课方面功能较为完备,但还存在智能化、交互性不强的问题,难以支撑深层次的师生对话和学习探究。
3.应用场景适配有待加强
应用场景是智慧教育平台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场景落地和个性化需求满足是常态应用和终身学习维度的关键要求。世界各大智慧教育平台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等发展策略,注重以场景创新驱动平台功能拓展,使平台更好适配多元化教育需求。例如:英国ONA平台聚焦课堂教学场景,集中开发混合式教学所需课程、习题及互动游戏,支撑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超1.5亿次;俄罗斯Uchi.ru平台深耕自主学习场景,建立学习者数字画像,运用自适应学习技术调控学习路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Learning Passport平台面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欠发达国家和战争地区,针对性强化离线访问等功能,增强了教育系统的韧性;印度DIKSHA平台实施内容众包计划,开发满足残障学习者和少数民族的小众需求资源,同时支撑全国医疗工作者培训等大规模公共服务,探索综合性应用场景落地;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助合作交流搭建应用场景,满足了大众教育需求,但尚未适配特殊儿童等小众群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4.激励支撑机制尚待完善
督促激励和支撑保障是智慧教育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美国Coursera、EdX和英国FutureLearn等平台均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服务,提供在线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可汗学院通过学习分析仪表盘呈现学习进度,综合运用积分、等级、徽章等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美国Udemy和新加坡SLS等平台建立与用户内容生成相适配的资源确权估价和收益分成制度,激励用户创生资源、贡献内容;法国、马来西亚政府坚持以建设国家级平台为抓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和应用推广支持。相比之下,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还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评价反馈与用户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数字教育生态亟待完善。一方面,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学校平台尚未实现全链条贯通,一些地方和学校更多依赖自有平台。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跨平台贯通应用、成果互认,已经成为影响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另一方面,国家平台应用缺乏过程监测、成效评估和激励措施,用户参与渠道较为单一,尚未实现用户主动用、普遍用、创新用的稳定模式,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待激发。
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调优的路径选择
一是从“各类平台接入”迈向“国家平台体系”。突出综合集成定位,加快推动地方平台、学校平台及社会平台有序接入,统一身份认证,优化登录方式,支持跨平台、跨终端、跨系统的“一次认证、全网通办”,形成以国家平台为主干、特色平台为补充的“一核多翼”矩阵体系。坚持“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原则,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数据标准,研制全国一体化的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技术规范,建立以国家平台为交换主体、以服务接口为交换主渠道、以申请—审核—授权为交换主流程的数据交换机制[9],推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融合。建立健全平台运行监测机制,对接入平台的访问、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功能体验,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设。
二是从“资源应用汇聚”迈向“资源应用创生”。加快建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准入与退出机制,采取异构对接、差异互补、兜底供给等模式将国家平台与各级各类平台进行资源融合[10],明确公共服务供给权责分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建设,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1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细化资源颗粒度,对多种模态资源进行切片和标注,支持师生自主组合,催化主动式学习。开发多模态融合的沉浸式学习资源[12],增加动态交互、智能生成、仿真实验等相关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微观世界、感知抽象概念,使学习成为美好体验[13]。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商店,扩大政府购买教育应用服务范围,调动市场主体研发教育应用工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引导学校和师生采用“低代码、轻应用、易开发”的方式参与平台建设。加快部署智能助教、智慧学伴、数字助理等大模型应用,支持学习进度全过程跟踪、数字资源精准推送和人机交互式对话,推动国家平台智能升级。建立以师生用户为中心、以动态使用数据为依据的评价机制,形成资源、应用、服务评价改进闭环,激活优质教育资源、应用的自主创生动能,防止出现平台内容生产的“繁荣式衰败”[14]。
三是从“规模化应用”迈向“创新性融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聚焦教育教学关键环节,丰富应用场,创新个性导学、精准推送、虚拟仿真实验等学习场景,深化智能辅教、双师课堂、活动答疑等教学场景,建强名师线上工作室、教师网络社群[15]、虚拟教研室等研修场景,探索入学人口预测、学校资源配置、决策模拟分析等管理场景,促进国家平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双师教学、在线教研、就业服务等“大场景”功能,针对性搭建重难点讲解、学习资源推送等“小场景”功能,增强对差异化应用场景的协同适配能力,强化大小场景协同能力,更好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加强国家平台、大数据中心、大模型基座的有效衔接,深度分析师生行为数据,发现学习新规律,动态构建学习共同体,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界限,创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纵深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域试点,创新开展跨班级共享教师、跨学校选修课程、跨区域协同教学等,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推动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四是从“业务流程优化”走向“组织管理变革”。瞄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流程应用需求,创建“平台型组织”[16],引导教育管理者成为共建共治的核心力量,推动教师和学生成为平台建设的关键信息节点,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通过“+社会资源”“+应用功能”“+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以“国家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教育生态。构建教育数据确权、资源确权相关制度规范,充分认可优质教育资源、数据要素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进一步完善权益分配机制,让每个人都成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创新学习成果认证方式,开通微认证、微学历、数字学分、数字徽章等服务,建立分层确认、逐级互认、统筹采认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建设覆盖全民、贯穿终身的学习账户制度,探索实行个性化弹性学制,开展面向真实任务的能力认证[17],塑造线上线下泛在贯通、校内校外深度联结的教育新形态。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作者 | 曹培杰、来枭雄、周帆、李永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