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让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时间:2025-02-14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967 【 浏览字体: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驱动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基础教育基点作用的重要体现。20世纪20年代,我国在学制基本框架确立之初,明确提出“注重天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一波三折,直至党的十六大明确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纳入教育工作目标后,相关政策、项目、计划和实践等日臻丰厚。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对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再次强调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并对办强办优基础教育作出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谋划,“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其核心在于厚植广大青少年全面、个性和充分发展的“沃土”,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良好基础。

 

 

 

一、战略基点: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人才发展是一个有其内在规律的连续复杂过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也是一个超常规、长链条、一体化的培养过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在优异自身素质与良好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持续不断积累优势,从而成为素质优异、创造性突出并能够做出重大社会贡献的高层次战略性人才。这就要求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进一步强化其内在一致性和系统性,优化学校职能、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与评价等,以适应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其中,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自我探索期。自我探索期是探索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为后来开展创造提供重要心理准备,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正确引导、良好的成长环境氛围、广泛的兴趣爱好、挑战性经历等早期促进经验对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十分重要。这些都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健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链条中,基础教育处于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点的定位,重在呵护潜能、鼓励迸发、优化衔接,夯实广大青少年长远发展的底层素养,充分发挥在人才成长中新的“基础性”。

 

 

 

二、脱颖而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以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超常儿童实验班、北京“翱翔计划”项目等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进入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关注,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纲要》在擘画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的基础上,提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要求基础教育在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聚焦学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深耕孕育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助力学生在未来脱颖而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基础性工作,重在奠基。客观而言,基础教育的对象是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并逐渐趋于稳定的未成年人,每个学生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潜在可能,其成长既需要有适合的优质土壤环境,也需要得到有针对性的支持引导。作为孕育创新种子的重要场域,基础教育构成了广大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学校文化、师生关系、家校合作、资源支撑等对学生创新潜质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础教育应着眼于每个孩子的全面、个性和充分发展,摒除“分数至上”等观念,积极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允许试错、丰富体验的学校育人氛围和格局,为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体验”奠基。
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差异化支持,突出成长需要。因材施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一性原理”,即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体现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这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推进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抓住拔尖创新人才潜能、个性、志向等方面的关键特征,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校培养体系和课程供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广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助力不同禀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发展,以构建形成各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局面。

 

 

 

三、系统跃升: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存在的系统性不强、资源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着力强化全体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积极为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提供系统支持。这是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要求基础教育实现从理念、制度、方法、内容、举措等一体推进的系统变革,构建更为健全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托举更多富有潜质的儿童青少年脱颖而出。
一是提倡差异公平,以因材施教释放基础教育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公平有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三个原则。基础教育应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走向社会的基础,打好基础不是人人都一样,而要充分发挥其潜能,需要提倡公平而有差异的原则。新时代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应坚持整体性公平,即以平等原则为主导原则、以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为补充,着力做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等平等入学制度基础上,关注基础教育在各类人才培养中的奠基性作用,推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影响,厚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二是优化学校体系,以分类多样发展增强学校育人功能。学校是育人主阵地,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场域。要优化学校教育体系,支持引导中小学校办出特色,强化学段贯通和校内外结合,适度增加学制弹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充分用好学校社团和课后服务,着力加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支持政策,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以省为统筹单位试点建设一批科学高中,控制招生总数和单体学校规模,探索适度集中培养的有效模式。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支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高中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
三是夯实科学教育,以科学素养培育激发学生好奇心、探求欲。做好科学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有效联动,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形成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长效机制。推动各地将科学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强化课程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促进“双新”改革落地见效。引导中小学校完善科学教育实施体系,优化科学教育方式,强化科学教育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广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强化中小学生科学实践,在保障中小学校科学类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等必备条件的基础上,强化实验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拓展中小学生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科技场馆等研学实践的机会。加强家庭科学教育指导,鼓励家长支持中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
四是统整校外资源,以多样化资源丰富拓展学习体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既需要学校内部的有效引导,也需要校外资源的有力支撑。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以往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校外机构的合作,往往是学校自发行为甚至是个体行为,不同学校将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系统化支持也较为薄弱。因此,需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区域层面的科学教育平台,集成区域内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校外资源“菜单式”供给项目库,供中小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从而形成校内外相互衔接的发展支持体系,丰富拓展学生学习体验。
五是优化师资队伍,以高质量师资提升整体培养质量。教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综观域外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各个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鉴别能力和指导能力,甚至专门设置英才教师资格标准。对我国而言,要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探索设置英才教育专项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支持,研制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指南,强化在职教师专项培训,增强教师识别和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能力。拓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来源渠道,积极推动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参与培养过程,为中小学生创造“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会。

 

来源 | 《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2期

作者 | 李建民(中国教科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