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开拓创新,国家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也面临由“外延式”数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转型。内涵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更注重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更加适应稳速提效的新常态,更加适应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生活。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重点方向。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别于以往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在高等教育建立“四新”人才培养体系后将重心放在质量和效益提升上的一体化,是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是注重区域间互促反哺和区域内协同创新的一体化,是有着新要素和高标准的一体化,是在新思维引导下追求共同利益的一体化。因此,为落实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效,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注重“三个融合”的重要作用,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抓手,并通过相关评价体系的功能构建,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成效要求。
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通过人才和科技的水平体现,其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和科技的水平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高等教育一体化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的一体化成效。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四个方面体现。
一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有支撑性作用。高等教育发展能促进高端人才培养效率和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水平。高等教育惠及面扩大、内涵式发展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和保障,而人才是构筑社会经济发展宏伟大厦的骨架和承重墙。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人才培养高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先导性作用。稳步发展的高等教育能引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引导作用,先进的技术革命能孵化出新的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式和前进方向。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决定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效率和成效,能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有互馈性作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与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及创新驱动相适应、相促进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支撑。高等教育能在发挥区域教育资源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时,强化区域人力资源反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发展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源和环境保障。
四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长效性作用。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交融、科技创新的作用是持续的。高等教育要取得规模性成效,需要大量、长时间的前期教育投入做准备。高等教育发展要经过爬坡过坎的持续探索,其对社会产生作用非一日之功。同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具有外溢性和长效性,其成效能作用于个人整个工作过程中,甚至能通过代际传递发生持续作用。
2.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在教育领域的延展。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影响区域一体化的成效,同时也深受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互依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具有以优势互补、区域均衡为取向的实践基础和以规范化、全域化为特征的制度基础。
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进程,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相关要素在教育领域的催化、促进,需要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实现。区域一体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要保证城市经济与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都在区域的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多边合作和协同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要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发展产生的地缘文化优势、经济产业优势等文化和空间资源建构基础,同时要使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既可以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可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程度的测度指标。高等教育一体化与产业经济一体化、生态资源一体化、文化环境一体化等共同构成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区域整体发展是融合、依存的状态。
此外,高等教育发展相对于区域资源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不同于基础教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多限制,而是有相对较大的跳出区域制约的可能性,这使得高等教育有可能领先于区域发展水平,并通过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二)新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提出了新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中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以及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和地区政府守住“红利”之间的博弈矛盾导致的现实屏障等原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区域之间尚未均衡,甚至有些领域的差距在拉大。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落后于东部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丰富程度不一致布局特征,导致中西部省区人才要素匮乏,成为影响“教育强国,科技兴国”战略持续发挥作用的短板,也进一步诱发了高等学校招生的属地倾向和区域名额差异,影响教育公平在优质高校招生中的落实,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全局范围的推进。
高质量发展具有高效率特征, 要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集中发挥资源优势,使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最大化,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效率都达到较高水平。经济效益注重资源配置,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使各要素的边际效率达到最高。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化经济增长动能。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变化过程,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既是前提也是结果。全方位系统性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考虑系统协同性,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具有如下特征。
1.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有共同利益思维。共同利益与高质量发展观有相通之处:一是从注重机会公平转向兼顾结果公平。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后,对入学机会的追求已难以满足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有打破现有高等教育水平区域差异的决心,让集中在少数优质高校中的资源更多地惠及多数尚有差距的高校,让少数群体制定规则进行阶层垄断的工具转变为多数群体自由发展服务广泛大众的途径。二是从个体凸显转向整体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注重整体性的内涵重构。以往不具备整体性规划的改革发展模式使得不同类型的高校自我定位不清,一味效仿却难以收到实质性效果。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的是作为整体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协同为关键点的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兼具内部的多样化和外部的协同化。
2.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有互促反哺思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相互支撑和促进,发达地区高等教育通过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对落后地区倾斜支持、对口帮扶等措施促进其教育质量提升时,也能收到落后地区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反哺效果。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互相依存和促进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科技原动力;经济水平提升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才成长提供上升通道和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也有反哺作用,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不是将资源分散到落后地区从而弱化资源集中优势,更不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换取落后地区的收益,而是在发挥区域教育和经济资源扩散效应时,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能得到周围地区成长带来的回波效应和反哺作用。
3.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推动质量提升。一是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前提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布局。要注重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要明确统筹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质量,通过一体化过程中各个高校的质量提升达到整体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二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解决高校招生属地倾向和区域名额差异造成的招生不公平问题,从生源上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另一方面解决区域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障碍问题,提高落后地区高校的师资水平,通过增加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区发展,从而打造新的吸引点,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大众。要统筹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城教协同需求,让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双循环格局有效运转。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保障,激活经济动力,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互相成就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与以往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相比有了新的要素和标准。首先,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更注重协同成效的一体化。既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也有各级各类教育间的衔接和贯通。其次,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更注重整体发展效益的一体化。更致力于全局发展质量提升和区域高等教育差异缩小。再次,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在信息化变革中,科技和教育战略受到信息技术范式深度影响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特征,构建区域高等教育智能一体化平台和一体化的线上线下双重新网络。
影响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主要要素
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通过教育一体化协同机制实现,其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条件保障,以教师队伍培训交流为师资建设渠道,以高端人才合作培养为着力点,以高质量教育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教育一体化发展协同平台等载体进行协同实践。
(一)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践前提
1.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在充分认识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赖、影响、促进、制约的关系基础上,了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效经验、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可行的改进方向等现实情况,将增长极理论、合作博弈和战略联盟理论、融合创新理论、能量流理论等有机融合,得出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依据,用于提升和转变观念,并指导一体化实践。
2.要消除政策壁垒。一要用改革的思维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打破地域保护的固有思维局限,突破现有体制难以撼动的改革痛点,搭建区域间交流融合的机制桥梁。二要消除区域间驻防线、拉大鸿沟,阻碍均衡发展的人为限制因素,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大局意识,将地域文化转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三要加强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率先消除区域内部的行政壁垒,强化地方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要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影响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包括区域间不均衡和区域内的群体不均衡问题,有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发展基础等影响因素。只有解决了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才能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互补和整合联动,也才能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争取到更多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好和辐射效应。
(二)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主要抓手
1.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抓手,通过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补齐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短板。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区域教育协作发展要求,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协作发展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高等教育协作,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2.做好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优化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空间布局,搭建区域高端人才集聚共享的桥梁,为区域科技和制度创新提供服务保障。缩小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差距,在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加快实施新一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依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主动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3.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强化内容建设和运营维护,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通过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为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和科研创新提供交流的渠道,为优质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引育人才。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同频共振、深度协同,不断优化人才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人才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制。制定吸引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政策,打造留住人才、展示人才、尽显其才的长效发展综合环境。以强大的人才工作合力凝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5.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体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统筹协调合作机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源保障,让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教育反哺产业的作用。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因素,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底线要求。
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功能构建
(一)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成效要求
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评价体系应包含如下发展指标。
1.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包含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率等要素。纵向比较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更迭,横向比较区域高等教育的国内和国际水平;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政策环境来提高投入产出率的有效途径。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包含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的外溢效应、区域社会“五位一体”发展水平等要素。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评价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频率差异,寻求同频共振的有效发展方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周围区域的扩散效应,和以此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贡献,以扩散效应带动周围洼地经济增长从而产生回波效应,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性对自身也产生浸润作用;区域社会发展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方面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在建设共同富裕社会中的公平和效率作用。
3.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指标,包含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等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社会人力资本的贡献等要素。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边际收益所处的阶段,探讨增加中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保持和提升边际收益的有效方式;分析高等教育投入和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对区域产业的服务功能,关注区域产城教协同的现状;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内及全国整体人力资本发展的情况,破解落后地区吸引人才和保障人才流动自由的矛盾,构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分阶段作用路径。
(二)注重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协同要素和共荣效益
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不仅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还是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相协调的一体化,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贯通的一体化。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评价体系,应增加一体化的评价要素,提高一体化程度的标准,应包含以下协同指标。
1.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标,包含高等教育区域差距、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等要素。分析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区域差距经久不破的原因和改革难点,通过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减小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措施;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产城教一体化现状和产城教协同发展对于新发展阶段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意义。
2.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指标,包含高等学校招生结构、生源质量、各地招生比重等要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基础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对高等教育一体化有极大促进作用,要注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质量衔接。高校招生结构是影响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涉及区域招生公平性、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延续性等方面,在兼顾高校属地利益和外地升学权益的前提下优化高校招生结构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评价一所高校时,生源质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在提升区域高校生源质量的目标前提下倒逼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能促使区域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双双得到改善,并加强区域教育一体化在各学段的贯通。高水平大学在各地的招生比重也是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招生属地倾向和区域名额差异影响教育公平,要结合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生源人数、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统筹考虑优化安排各地招生比重,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体化质量同频提升。
(三)实现技术手段、资源统筹、人本核心和发展目标的评价统一
技术手段是信息革命时代背景下的关键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可施展拳脚的重要领域,也是区别于过去发展阶段的核心标志;资源统筹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人本核心既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又指以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在发展过程中以人民利益至上,注重人才的关键作用,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挖掘和培养;现代化发展目标与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相互统一,高质量一体化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构建科学的现代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满足以下特征。
1.评价要素的完备性。评价要素的完备性要求评价要素尽可能全面、多维度地展示区域高度教育的一体化水平,要破除“五唯”视角狭隘、片面、功利的教育评价导向,改变教育评价中以偏概全、急功近利的局限性,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持续的评价体系,满足多维需求,破除模具塑人的固化僵化误区。通过分类评价使各高校都能找准定位、找对方向、找足空间,通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态丰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质量。
2.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方法的科学性要求其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大数据应用背景下,要依赖海量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反复筛选和验证、优化,从统计学角度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具体实施评价时,应明确操作和责任主体,对评价过程进行指导,对评价方案给予把关,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去向进行合理说明,对评价相关主体的利益给予切实保障,便于评价结果与后续质量提升环节相衔接。
3.评价制度的人文性。评价制度的人文性则要打破规则的冷峻感,探索有温度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督促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的成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要避免评价结果的人为操控,降低评价的主观意图影响,避免主观偏好带来的有失公允现象。二要让评价回归教育本真。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树立方向引导。让学生有远大的报国志向,让教师重师德师风、重教书育人,让科研者潜心学术、力求创新,让教育管理者立足当下、心存未来,让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支持包容,有期待但不急迫,营造积跬步致千里的良好发展氛围。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8期
作者|彭妮娅(中国教科院教育财政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红武(厦门大学航空与航天学院讲座教授、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