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相关研究表明,2022年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加拿大、韩国、丹麦、瑞士和奥地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我国学前教育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在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距离教育强国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本研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15个教育强国的学前教育普及情况、投入保障、师资队伍以及数字赋能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其他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与借鉴。
一、学前教育的普及情况
(一)毛入园率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持续提高。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显示,2010年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平均毛入园率为46.22%,到2020年,提高至60.86%。除处于“人口红利前期”的国家外,其他处于不同人口变化阶段的国家都致力于入园率的提升,尤其是处于“人口红利晚期”的国家,毛入园率增长速度最快,从2010年的60%上升至2020年的86%。处于人口红利时期的国家通常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人口红利晚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形势下,依然选择保障和提高入园率,体现世界各国对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视(见图1)。
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到85.2%,超过世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不过仍有12个教育强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我国。即使与我国2023年学前教育91.1%的毛入园率相比,仍有11个教育强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我国(见表1)。
(二)属性定位
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涉及学前教育是否免费或纳入义务教育,以下对世界各国、教育强国学前教育义务及免费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相关报告,在有据可查的近200个国家中,有92个国家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它们大多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其中,有18个国家实施一年免费,31个国家实施两年免费,30个国家实施三年免费,11个国家实施四年免费,2个国家实施五年及以上免费。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国家有51个,大多也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其中有29个国家实行一年义务教育,13个国家实行两年义务教育,9个国家实行三年或以上义务教育。波黑、捷克、马绍尔群岛、汤加和瓦努阿图这5个国家选择实施义务教育但不免费。
2019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13个教育强国实施学前免费或义务教育(见表1)。这些国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荷兰、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瑞士和奥地利7国实施义务且免费的学前教育。在这些国家中,最早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是瑞士。瑞士自21世纪初,各州就开始尝试将4~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小学通常与学前两年的义务教育在同一地点上课,以更好地支持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奥地利也是较早实施学前义务教育的国家,自2009年9月起,奥地利开始对5岁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儿童必须在入小学前一年每周至少4天接受20个小时的学前机构教育。近十年才开始实施学前义务教育的有芬兰、瑞典和法国。芬兰自2015年8月开始,强制规定儿童在入小学前一年必须接受学前教育,市政当局有法定义务为居住在其辖区内的儿童提供一年免费学前教育,学习材料和每日膳食也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到学前教育机构的距离超过5公里,或者路途危险,那么市政当局必须为儿童提供免费交通工具。瑞典从2018年秋季开始,所有6岁儿童都必须上学前班。市政府必须提供学前班,并为所有6岁儿童免费提供至少525个小时(每周约15个小时)的学前教育。如果家庭需要,政府有义务免费提供前往学前班的交通服务,基于该政策,在2019—2020学年瑞典约有98%的6岁儿童都在学前班就读。法国从2019年开始,规定3岁以上儿童有义务接受学前教育,父母无论其国籍如何,均有权将子女送入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一般在3岁时入学,但也可从2岁起入学,这取决于可提供的学额,以及优先考虑的城市、农村和山区、弱势社会群体等。
二是英国、韩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6国实行免费非义务教育。如俄罗斯实施四年免费学前教育,同时为应对持续走低的出生率,实施针对多孩家庭的补偿金政策,通过政府的补偿减轻家庭抚养和教育多孩的经济负担。英国以法律形式强力推行3~4岁免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年龄从5岁开始,但5岁义务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学习内容遵循国家的规范课程,包含英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程序设计等,基本是小学的学科设计。根据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20》报告显示,教育强国中免费小时数最长的国家是35小时/周,最短的大约是15小时/周,较多国家每周免费小时数设定在15~25小时之间。
二、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
财政性学前教育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学前教育公共和私人教育支出比例等是反映投入保障的重要指标,以下对这些指标进行国际比较。
(一)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显示,2019年,有据可查65个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0.19%。从世界总体水平来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2%~7%用于学前教育,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为9%。
2020年,教育强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为8.89%,其中高于10%的有4个国家,即德国(11.44%)、芬兰(11.81%)、法国(12.45%)、瑞典(14.5%)。低于7%的有4个国家,即英国(3.81%)、澳大利亚(5.12%)、美国(6.28%)和丹麦(6.38%)。从发展趋势来看,10年间较多国家呈稳步增长趋势,增长较快的国家有芬兰(增长5.86%)、瑞士(增长4.88%)瑞典(增长3.96%)和德国(增长3.36%)(见图2)。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比例从1999年5.15%增长至2019年10.19%,增幅比较缓慢。中国从2010年1.74%增长至2021年6.27%,增幅较大,但占比仍低于大多数教育强国。
(二)财政性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异较大。2020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学前教育生均支出每年平均为10,181美元(约合7.1万人民币),欧盟成员国平均为10,070美元(约合7万人民币)。教育强国中,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韩国、瑞典和美国7个国家的生均支出超过1万美元(约合7万人民币)。2022年,我国生均经费支出为1.5万人民币,与最低的荷兰(8901美元,约合人民币6.2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2019年,世界财政性学前教育生均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中位数为12%。不同区域国家中,比例最低的为南亚地区(1%),较高的为南北美洲(15%)和欧洲(18%),中亚地区最高,为22%。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占比1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0%和2%。
教育强国中,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生均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0%,其余国家均在10%~20%之间,如法国(19%)、奥地利(18%)、韩国(16%)等。13英国最低,为8%,这可能与英国学前教育时间较短,5~6岁儿童在小学接受教育有关。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22年中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生均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2%,远远低于15个教育强国。
(三)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020年,经合组织与欧盟成员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0.57%和0.64%。教育强国平均为0.54%,比例超过0.4%的有8个国家,即瑞士(0.45%)、韩国(0.47%)、丹麦(0.47%)、奥地利(0.55%)、德国(0.64%)、法国(0.71%)、芬兰(0.78%)和瑞典(1.15%)。英国和澳大利亚占比较低,分别为0.21%和0.29%。各国较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入园率、法定受教育权利以及学前教育的不同起始年龄等因素影响。例如,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比例较低。
对2011—20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瑞典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幅度最快,从2011年的0.67%增长至2020年的1.15%;其次是芬兰,从0.38%增长至0.78%。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也呈现出增长趋势(见图3)。
2021年,中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23%,但明显低于经合组织、欧盟及教育强国平均水平。
(四)学前教育公共和私人教育支出比例
2020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学前教育公共支出占学前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86%,所有成员国均不低于70%。欧盟成员国平均为89%。教育强国中,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比例高于80%的国家有7个,即瑞典(94%)法国(94%)、芬兰(93%)、德国(92%)、韩国(90%)、奥地利(89%)和荷兰(86%)。澳大利亚、丹麦和美国均为76%,英国占比最低,为70%。较多国家学前教育公共支出远远超过私人支出,即便在学前儿童主要就读于私立机构的国家也是如此,如韩国有75%的学前儿童就读于私立学校,但公共支出仍然占90%。
我国2021年学前教育总支出中,公共支出比例占54.29%,私人支出占45.71%。与经合组织、欧盟及教育强国相比,中国学前教育经费支出中政府投入比例低,家庭投入较高。
三、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
在教师配备方面,对师幼比、教师待遇以及教师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师幼比
从世界总体发展水平来看,2021年经合组织成员国专任教师与幼儿数量比例平均为1:14,欧盟成员国平均为1:12。教育强国中,专任教师与幼儿数量比最低的是英国(1:36),但专任教师和助教(我国称为“保育员”)总数与幼儿比为1:4,这是因为英国助教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8%。该比例最高的是芬兰(1:8),其他国家基本处于1:15左右(见表2),师幼比较高的国家往往生均支出更多。
2022年中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与幼儿数量比为1:15,专任教师与保育员总和与幼儿数量比为1:11,与经合组织和教育强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二)教师待遇
2022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学前公办教师实际年薪平均为4.2万美元(约合28.2万人民币),欧盟成员国平均为3.9万美元(约合26.2万人民币)。教育强国实际年薪平均为5.6万美元(约合37.7万人民币),高于6万美元的有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和荷兰,其中荷兰最高,达到7.1万美元(约合47.8万人民币)。与其他学段对比来看,经合组织和欧盟成员国学前教师工资约为其他学段教师工资的80%,教育强国学前教育工资平均占小学工资的94%,占初中工资的89%,占高中工资的85%,占大学工资的77%。其中,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四国的学前教师工资等于或超过小学教师工资(见表3)。
我国2021年学前教师的年薪平均为5.2万人民币,小学教师为15.9万人民币,初中教师为13.4万人民币,普通高中教师为11万人民币。学前教师工资明显低于经合组织、欧盟和教育强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其他学段的教师工资。
(三)教师质量
教师质量可以从学历要求和教师培训两项指标进行考察。教育强国对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普遍较高,如法国幼儿园教师需要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美国、德国、芬兰需要大学本科学历,英国(苏格兰)需要短期高等教育学历(类似我国的专科)。在一些国家,学前和小学教师最低学历要求一致,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要求学前和小学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法国要求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最低学历要求为中专,相当于高级中等教育层次,与教育强国相比,远远滞后。在教师培训方面,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英国、法国、荷兰学前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小学教师是一体化的,两个学段的教师都要接受同样的专业课程学习,继而再进行各自学段所需的课程学习。
四、学前教育的数字赋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较多国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的数字化,将其视为学前教育持续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一)数字素养融入课程与教学
经合组织调查显示,较高比例的国家将幼儿数字素养培养纳入学前课程框架。参与调查的国家中,63%的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框架包括“儿童了解使用数字技术的健康习惯”和“儿童了解数字风险”,56%的国家课程框架涉及“在数字环境中培养自我意识、同理心等”,而将“了解计算机和编程的工作原理”纳入课程框架的国家并不多。
较多教育强国也将数字素养纳入学前教育课程框架中。《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Belonging,Being and Becoming: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提出,“幼儿探索图像、声音等媒体艺术的内容,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获取信息、研究想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绘图、编辑、创作”20;瑞典《学前教育课程》(Curriculum for the Preschool)提出,“学前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条件,让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化,为其提供发展数字技能的机会,并且培养其对数字技术的批判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芬兰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和媒体素养作为一种能力纳入国家核心课程,2020年芬兰教育和文化部还启动一项试点计划,重点发展儿童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技能、媒体素养、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
(二)支持教职工数字能力发展
很多国家注重培养教师的数字能力。经合组织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国家中,33%的国家通过政策文件正式要求将“数字工具操作技能”作为职前培训内容,29%的国家要求将“理解与孩子一起使用数字技术的风险和好处”作为职前培训内容。一半以上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芬兰、韩国、瑞典、瑞士等虽然没有正式要求,但是实际培养培训过程中都会涵盖这两项内容。此外,培训内容还包括“寻找、选择和创设供幼儿使用的数字教育材料”“使用数字技术记录和评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幼儿合作和问题解决”“使用数字技术进行专业交流、写作和学习”等。另外,有53%的国家专门为教职工数字能力发展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三)数字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培训研讨和资源共享是近年来较多国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幼儿研究所制定“日托中心平板电脑入门线索”和“日托中心教育活动应用程序列表”,用来支持保教人员在业余时间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美国开发虚拟实验室学校项目(The Virtual Lab School Project),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保障所有早期保育与教育工作人员拥有核心知识和技能;韩国建立的“努里在线”(i-Nuri)门户网站包括五个板块,即国家层面制定的参考资料、按主题分享的实践材料、有关游戏最新趋势的资料、为家长提供的资料以及供专家、教师、家长等用户进行讨论的在线社区。
(四)数字技术赋能管理和监测
经合组织调查显示,79%的被调查国家已建立数据系统,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数据进行纵向记录,从而为相关部门的分析和报告提供便利。24如2019年芬兰国家教育局建立儿童教育信息库,用来保存全国学前教育机构信息,消除国家、地区和地方重复登记的负担,从而提高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效率。2020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建立并实施一项“优质出生到5岁系统”(Quality Birth to Five System),目标是监测和改善所有接受公共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并将过程质量的评估数据纳入该系统中。
五、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学前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征途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强国建设,但与15个教育强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应继续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属性定位,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
(一)坚持公益普惠属性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及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我国应保障学前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方面,持续提升入园率,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列出世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为“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有质量的早期儿童发展、保育和学前教育,为接受初等教育作好准备”。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有研究表明,接受过一年以上学前教育的学生,其数学、语文、科学成绩在三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学前教育与未来阅读和数学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学前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未来学业成就与认知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从普及学前教育中获益更多。282013年以来,我国毛入园率从68%29增长至2023年的91%,增幅显著,但仍然低于较多教育强国。我国即将进入“人口红利后期”,应继续提升学前教育入园率,让所有孩子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学前教育,助力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型。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免费或义务教育,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国家有92个,实施义务且免费学前教育的国家有46个。在毛入园率超过100%的8个教育强国中,英国、澳大利亚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瑞典、法国、丹麦、瑞士、奥地利实行义务且免费的学前教育。比较这些国家学前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实施免费或义务教育能极大地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属性,是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有效政策措施。有研究表明,在1999—2018年间,实行义务或免费教育的部分国家,平均入园率翻一番。对于学前教育普及率已经较高的国家来说,实施免费义务学前教育能确保处境不利家庭儿童接受教育。如法国近年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90%以上,但仍然于2019年颁布学前儿童接受3年义务免费教育的法规,旨在增加最弱势人群的入园机会。实施义务或免费学前教育是确定学前教育地位和履行政府责任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签署《仁川宣言》和《塔什干宣言》,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2030年实施至少一年的义务和免费学前教育”,我们可以参考教育强国做法,按每周小时数提供免费学前教育,也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义务或免费学前教育。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以减轻家庭负担
使用公共经费投资学前教育是多数教育强国的做法。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属性。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学前教育所带来的长期效益远远超过其支出,在早期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平均就能获得5美元以上的回报。此外,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犯罪行为就会平均减少1.6%。教育强国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如法国2019年出台《进一步提高儿童日托质量和参与法》,规定联邦政府从2019—2022年向各州提供财政支持,用于进一步提高儿童保育质量。学前教育是投入回报率较高的学段,建议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应逐步提高到10%以上,逐步增加生均经费,与教育强国逐步缩小差距。
另一方面,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保教成本的机制。较多教育强国的学前教育支出由公共经费承担,家庭只需承担较少的费用。如丹麦学前教育资金主要来自市政当局的补贴,市政当局会获得国家划拨的补助金。市政当局的补贴至少应占除租金和维护费之外运营总支出的75%,其余部分由家长支付。挪威学前教育机构约85%的资金来自市政当局,根据《幼儿园法》(Kindergarten Act)的规定,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家长支付的保教费用应有最高限额,且任何家庭都不得支付超过其收入6%的费用,同时二孩享有30%的折扣,三孩享有50%的折扣。与教育强国相比,我国家庭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比例较高,在当前生育率低迷的背景下,考虑到沉重的照料成本及教育成本已成为家庭生育的现实障碍,我国政府应提高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并落实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和扶持政策,减少家庭教育成本的支出,减轻家庭生育负担,在全社会营造友好的教育环境。
(三)改善幼儿园教师工作条件并提升其专业水平
《强势开端2017:经合组织早期教育与保育关键指标》(Starting Strong 2017:Key OECD Indicator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指出,经合组织成员国在普及早期教育服务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较多国家通过提高员工资质与师幼比、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等措施改善早期保教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权益,大幅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教育强国的幼儿园教师待遇普遍较高,如奥地利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受联邦各州报酬法的保障,同时规定私立幼儿园全职教师最低月工资为2350欧元(约合1.8万人民币)。法国公立幼儿园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同等待遇,教师受聘于市政府或区政府,工资、年金和退休金等由中央政府负担,并从市政府运转的总体拨款中划拨资金用于解决幼儿园教师的住房问题,教师会定期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考核和监管,且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晋升挂钩,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韩国幼儿园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地位及合法权益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保护,幼儿园教师会享受各种奖金、课时费等,在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也有很多优惠。保障幼儿园教师有尊严的收入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工资与教育强国相比差距很大,且不同“身份”教师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应积极出台保障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工资待遇的政策措施,创新购买服务方式,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低问题,对于民办园教师待遇也要担负起引导和监督责任,努力达到同工同酬,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另一方面,鼓励并支持幼儿园学位满足需求的地区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师幼比,促进教师保教水平和幼儿园质量的提升。师幼比和班级规模是衡量教育资源投入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师幼比可以促进儿童与教职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较小的班级规模能促进教师为幼儿提供激励性、敏感性以及温暖的互动,教师能与幼儿进行更多的对话,花更少的时间管理孩子,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教育活动上。师幼比是除教师工资以外最能预测班级保教质量的因素。当前,出生人口的减少为未来提高师幼比提供契机,我国应统筹资源配置和入园需求变化,尝试探索和开展小班化教育。在提高师幼比的同时,重视教师职后培训,切实提高国培、省培、园本教研等多层级培训的有效性,激励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和改进提升,为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提供师资保障。
(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
放眼世界,各国从多个方面积极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我国应以数字教育开辟新赛道,以数字化赋能并推动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一方面,应将数字素养作为教育目标,提升幼儿和教师的数字能力。为应对数字化的挑战,幼儿园课程框架可以对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适度调整,如可以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在课程框架中明确提出培育儿童数字素养的种子,向儿童提供交互式白板、触摸屏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和可编程机器人等工具,支持幼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探究,促进儿童的计划和提问、收集和理解、制作和显示、交流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可以用来支持儿童学习,但不应该取代现实生活探索、身体活动、户外体验或社会互动,要避免被动使用技术。幼儿园教师也应理解和适应数字世界,教师是指导儿童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有效学习的关键。我国应通过相关的政策,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数字能力的内涵与标准,并通过提供系统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在采用适宜的信息化设备、选择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软件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宜儿童学习的活动、支持儿童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应将数字技术作为教育手段,促进数字化赋能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和管理服务转型升级。数字技术为教师的沟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虚拟培训与有针对性的同伴支持相结合时,效果也会得到加强。如2021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提供在线平台,帮助幼儿园教师寻找相关的培训机会,并跟踪他们的参与情况,以满足专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地方层面可以积极探索构建资源共享、灵活开放、安全可靠的学前“数字资源库”,涵盖课程、教研、培训等模块,建立区域联动、园际互通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智能化服务支持幼儿教师公平地享有学习和发展资源,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同时,数字技术让教育治理精细化成为可能,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而且能全领域、多维度地记录教育过程数据,动态监测治理主体行为,为教育政策调整或深入推进提供依据。我国可以尝试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数据平台,收集、共享学前教育发展数据,并利用各项数据对学前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改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儿童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作者|孙蔷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孝玲,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