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历史积淀、未来需求、世界经验三个维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实践探索及重点发展领域,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本书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对于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统筹全国高校发展数据,从国家层面出发,对我国高校在教育理念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作用。
本书从实践逻辑和比较逻辑两个维度,全面整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教育督导事业发生发展的实践历程,全面梳理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督导政策及其实践的共同趋势,以中国特色教育督导构建为己任,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教育督导是什么这一基本督导理论问题,找到我国特色教育督导的文化基因,指出中国特色教育督导旨在保障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中国特色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中国特色教育督导重在督政与督学结合、中国特色教育督导强调“长牙齿”问责职能。相关结论能够给中国教育督导实践带来启发和借鉴,能够为中国特色教育督导制度的探索与完善增色添彩。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追踪数据,以就读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经济学的视角,使用非参数/半参数估计方法,回答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描绘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特征;其次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以职业权力衡量家庭的社会资源,使用Heckman两步法和Tobit模型,回答职业权力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并尝试进行解释;最后回答家庭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并尝试刻画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
本书“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和审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几个视角,分析了私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到第五章,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对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的私学,从诞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特点等角度入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同时,分析了经济、社会、人口、考试制度、人才培养等要素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及其对私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总结归纳了私学从私人办学到逐渐成为类型完备、制度化和正规化私学的发展历程。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依据史实和典型人物个案,挖掘和研究分析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传承重要力量的私学,对东亚地区文化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最后一个部分是“后记”,简述了作者撰写此书的心得和期望。
This book focuses on enhanced educator awareness of issues involving the status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s guaranteed by various legal system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light of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cluding the law. Consequently, this interdisciplinary, comparative book, which includes original chapters by leading academicians with expertise in law and education, is designed to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law as well as policymakers and students. To this end, the book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enhanced awareness of the nature of legal systems impacting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鉴于人们对比较研究及国际研究(包括法律领域)的兴趣日益增强,本书旨在促进教育工作者对全球不同法律体系下受教育权保障现状的认识。本书汇集了法律与教育两大领域内顶尖学者的原创作品,旨在为教育法律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学生提供资源,以加深对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各法律体系特性的理解。
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发展报告(2018—2022年)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大章,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发展的问题现状、决定因素、政策背景、实施成效、国内外经验、问题对策和发展趋势等。该报告是国内首次从教育政策和实践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重要体质健康问题——视力健康,也可能是国际上首次以教育政策为主导视角,通过专题的方式研究特定国家、特定群体的视力健康。该报告总结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经验与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可为未来我国及全球近视防控治理提供支持。
《民办高校学生权益保障研究》聚焦“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权益的内涵是什么?民办高校学生权益保障的现状如何?如何切实保障民办高校学生权益?”三大核心问题,力争回应当前学界和业界对民办高校学生权益保障认识不一、国内外系统性研究不足、实证方法应用不足、理论视角有待丰富等现状,基于承认理论和服务公平理论,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依次探究民办高校学生权益的内涵特性、结构要素、保障现状与影响因素,提出保障民办高校学生权益的优化路径。
全书共收录200余篇文章,分为10个板块,广泛涉及办学体制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改革发展、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热点,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关键经验,还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改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质变前夕:数字教育的破与立》分“人类因教育而文明”“以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做有温度的数字教育”四部分。作者从人类与教育、教育与媒介的关系展开论述,指出数字媒介正在引发新的社会变革、教育的质变,亟待重塑数字时代的教育形态;而教育变革进一步助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历史上教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教育强则国家强;针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要进一步强化数据赋能作用,将新型教育要素纳入教师教学、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激发教育生产力;着重提出在数字时代要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的价值,人技结合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成为心灵的呵护者、思想的引领者、人格的塑造者、课程的设计者、资源的整合者。
《教育体制改革》一书,主要梳理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22年40多年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和相关资料。按照丛书统一要求,结合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书稿框架主要由“历程篇”和“史料篇”两大部分构成。
历程篇将40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政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78年1989年,教育体制改革起步;1989-2002年,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2002-2012年,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推进;2012-2022年,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关于各阶段的内容,我们努力做到既突出强调该阶段教育改革的特色,又充分体现改革发展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以史为主,以论为辅,以时间为轴叙述改革的演进,行文中适当穿插改革主要内容和历史资料。同时,各阶段基本遵循“先总后分再综”的写作思路,在充分把握该阶段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将宏大的教育化,改革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重点领域政革,并综迷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和重要经验。通过对教育体制改革背容、举措、成就和经验的描述,知微见著,尽可能充分地展现该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全貌。
在史料篇中,我们重点收集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变迁产生直接影或重大间接影响的改革史料。其中包括教育体制改革重大标志性文件理论史料、大事记等。编者选取了1978年改革开放至2022年以来反融教育体制改革重大标志性文件、教育体制改革重要理论史料,则从浩如烟海的教育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文献中,选取权威专家发表的重要代表学术著作,有学术影响力的理论文章,以及重要亲历者口述,尽可能呈现著述中的观点精华;选取重要的法律规章8部,以呈现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轨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大事记以纪实编年体、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选录大事。另外,编者还对重要文献做了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另一方面,从义务教育的法律制度、发展治理、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公平保障、质量提升等六大重要方面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取得的突出成就和重要经验。本书系统回顾总结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就,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